李延保论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07-06-1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中国高等教育的软肋仍然是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造力的潜力培育不够。”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6月15日来校作专题学术报告,纵论《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李延保一开场便一针见血点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认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和构建国家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的体系,是当前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担当。而其中的关键是找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力抓手。

抓手的切入点在哪里?相对于以继承性为特征的“传统型教育”,李延保提出了“创新型教育”。他说,所谓的“创新型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知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好奇心,进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同时,通过教育的实践激发和培植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事物,并通过实践取得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性成果。“创新型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的创新性潜质突出表现在:敢于质疑、发现问题;善于综合、正确思辨;锲而不舍、勤于实践;求真、求实、服从真理。而要真正实施“创新型教育’,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这是创新型人才的知识基础;要培养创新的勇气和表达的习惯,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文化基础;要有富于创造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方法论基础。

抓手究竟在哪里?李延保认为:一是大学领导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的文化精神,二是大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素质。因此,从培养创新型人才来讲,应注意如下五点:一、进一步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一致;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养培养、实践能力训练的协调一致;教育学生做学问、做事与做人的协调一致。二、进一步明确“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重视激发学生对创新和求变的渴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潜质的培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学,学生学好是根本。当前教学观的转变就是要从以教为主,回归到以学为主;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播者转为学习指导者。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学到思考的技能。三、要转变以“管”为主的“育人观”,突出以教育、启迪为宗旨,通过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责任心。当前,要重点解决学生对学校的依赖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独立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本身蕴藏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各种讨论式、开放式、研究式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要体现多样化、分类指导原则的“人才观’,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促使学生个性发展。要推行更加完善的学分制和选课制;设立更多的学科、专业之间的“立交桥”给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及实验、实践等更大的选择空间;鼓励教师因材施教,关注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在学校有关条例和制度中要给具有个性特长的“偏才”留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着力改革以强化“同一性”、“规范性”而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管理制度。五、要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凝聚大学文化精神,创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欣赏、宽容、鼓励人的创新意识,培植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制度的创新,让教师远离名利场,让学校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少一些浮躁的风气,让大学回归它应有的矜持和品位,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学术圣殿而不是名利角逐的战场。要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制度;转变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次论坛由学校党校副书记罗海鸥主持,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全体干部,全体辅导员,社科部部分教师以及近200名学生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为学校“德育论坛”第18讲,同时也作为“学者视野—周末科技文化艺术系列讲座”第73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