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周末科技艺术文化系列讲座第319讲在校本部一教208讲学厅如期举行,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应强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专题讲座。学院团委赵振有老师主持了此次讲座。
讲座上,张教授首先介绍了《人类学家在田野》这本书。接着,他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需不需要人类学,人类学需不需要田野式的工作方法?对此,张教授给予肯定的回答,他认为,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标志性的研究方法,是人类学家赖以生存的工作方式,也是初学者进入人类学学科的不二法门。
随后,张教授详细地介绍了三种深入田野工作方法。一是参与观察,人类学学者只有见到并进入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社会活动和精神世界中,才能更深刻地了解研究群体,在参与过程中只可意会的文化体验才会积累下来。二是访谈,访谈并没有固定的样式,真正的访谈不应是书本上罗列的模板,而应是非结构性的、开放式的。三是文献搜集与解读,一些村落的汉文献很多,但往往需要田野调查和解读文献相结合。同时,张教授通过播放幻灯片,介绍他在田野工作的经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研究方式。
张教授聚焦于何处是田野、工具主义与人文关怀、田野点与区域性三个点,指出了有关田野工作的一些问题,并作了深入的解析。问题一:何处是田野?张教授认为乡村聚落和城市地区、汉人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可以做田野的,但所有的田野调查都有一个共性,即在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的地点。问题二:工具主义和人文关怀。张教授认为用书本的知识去了解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会导致当地人被迫给你想要的结果,因为研究对象也是活生生的人。田野调查要用感情去面对,需要想象力,需要感性和理性的相结合。田野工作应该是很轻松、自然、愉悦、享受的工作。问题三:田野点与区域性?小地方与大问题?众多田野点会集合成区域,小地方可以帮助了解一些大问题。此外,张教授从清水江银饰、白银和木材的关系切入,分析了国家制度对地方性的影响。张教授声情并茂的演讲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一遍遍回荡在讲学厅内。
(《广师大学生》 曾静萍 蓝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