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赛优秀项目展示

发布时间:2024-03-0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为培养创新意识、启迪创意思维、提升创造能力、造就创业人才,促进广师大学子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学子们多方位提升自身素养,现向同学们展示本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赛金奖项目。

下面让我们共睹

金奖项目的风采展示


项目名称:一“涂”永益-自清洁纳米防护涂层

项目负责人:肖泽旋

团队成员:曾创涛、谷鑫、单韵仪、郑舒敏、姚皓琳、吴汶曦

指导老师:贾涛、钟裕

项目简介:

本项目研发了一款能作用于光伏玻璃上的具有自清洁防护作用的环保涂层材料。该涂层材料能被广泛应用于光伏玻璃,并具有自清洁和防护功能。我们采用先进的纳米技术,以极小分子粒径的材料构造出具有超亲水性能的纳米级涂层,能够有效减少灰尘等杂质在光伏玻璃表面沉积,从而达到自清洁的效果。此外,我们还采用环保材料壳聚糖和改性的纳米金刚石,以增强涂层材料的环保性和耐磨性。同时,我们还通过调控纳米级粒径的二氧化硅来提高涂层的透光率,从而确保光伏系统的最大发电量。

通过多次实验和测试,本项目成功解决了因气候因素导致的光伏玻璃板磨损问题,显著降低了清洁成本,并有效提高了光伏系统的发电量。依托国家电网的双创政策支持,本项目具有客观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相较于国内外竞品,本项目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展前景良好。


项目名称:顺舟护航——智慧航道船舶交通的管理者

项目负责人:柯思林

团队成员:康俊熙、郑昂楷、吴进葵、戴佳仪、粟雯、李金蓉、李晶、潘梓珊、许钰莹

指导老师:岑健、伍银波、刘溪

项目简介:

水上交通系统对于我国维护水上运输安全、灾难救援以及国防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内河船舶目标多、背景繁杂、夜间光线昏暗等因素导致船舶检测速度慢、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我们团队研发了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船舶行为监测系统,对河内航道中往来的船舶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跟踪,实现对船舶在航行过程中进行轨迹预测、船舶异常活动检测及报警功能。从而降低航运中事故发生风险,减少事故发生频率。目前已将技术成功应用到相关产业上,并获得多地海事处的高度赞同。


项目名称:明视科技——利用AI技术推进眼部疾病诊断及预测的革新者

项目负责人:易莉

团队成员:马莉娅、廖丹、苏嘉俐、郑博伟、黄文杰、胡琬璐、庄丹丹、王俊淞、李芷筠

指导老师:刘少鹏、涂青云、吴晓航

项目简介:

明视科技是眼科领域的创新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眼部疾病诊断及预测。我们开发了一套综合性眼科诊断和预测系统,结合先进的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算法,提供高效准确的眼部疾病分析和预测服务。

具备以下特点:

1.高精度诊断:通过先进的算法和模型,我们能够从眼部图像中提取关键特征,准确判断眼部疾病的类型、程度和发展趋势。医生可以依靠我们的系统进行科学的诊断,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2.全面的功能模块:我们的系统包括多个功能模块,涵盖了白内障眼底彩照重建、青光眼智能筛查、术后OCT轮廓图预测和白内障智能分级预测等。通过这些模块的结合,我们能够提供全面的眼部疾病诊断和预测服务,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

3.先进的技术支持:我们采用了Cycle-GAN模型、YOLO V5目标检测模型、pix2pixHD深度学习模型等先进技术,为产品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算法和模型经过精心设计和优化,确保诊断和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市场竞争力:眼部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而传统诊断方法存在局限性。我们的产品能够填补这一市场空白,提供快速、准确、智能的眼部疾病诊断和预测服务。

我们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准确、便捷的眼部健康管理服务,成为眼科领域的引领者,为社会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项目名称:隐盾科技——AI赋能的软件知识产权生态发展护航者

项目负责人:陈子力

团队成员:吕美静、伍文煌、林琳、姜钧译、黄子坚、杜樾、甘若昀

指导老师:刘兰、姜云鹏、黄海燕

项目简介:

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基数逐年增加,而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仍不完善,软件知识产权安全的发展态势仍旧十分严峻。软件安全,不仅关乎个人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权益,更关乎整个国家的安全体系。

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90%的软件内部代码安全性低,以往的加密产品已经无法适用于现行的计算机软件,这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趁机窃取软件的源代码,复制到自己的工作台上;或者移除其中的授权机制,以此制作成一个盗版软件,并获得经济效益,这其实极大地破坏了民族软件开发产业的发展。

针对这一社会痛点,我们隐盾科技团队开发了隐盾代码虚拟化系统,此系统可针对C++、.NET(C#)、Java等多种编程语言进行代码保护;首创“AI+代码虚拟化”技术,破解传统加密软件加密时占用加密程序内存资源难题;融合多种保护手段,使得总体保护强度提高95%。

至此,我们项目也积累了充分的研究成果和成绩,拥有由师生共创的3项发明专利授权和4件软著,同时获得广东省攀登计划立项,挑战杯省级一等奖等荣誉;在商业运营上,已获得网络空间安全领域龙头企业天融信等十余家企业的合作意向书,收到销售定金共计15万元。

隐盾科技团队积极推动信创产业发展,持续照亮软件知识产权与信息安全之路。


项目名称:云图链——数字创意作品的守卫者

项目负责人:梁敏靖

团队成员:肖林涛、黎晓枫、陈佳伦、廖雪姣、刘昭岭、罗翔敏、庄楚鑫、刘勋、杨茜

指导老师:雷方元、张广珍、蒋健健

项目简介:

在数字化发展迅速的时代中,数字创意作品容易受盗版和侵权的威胁,针对创意行业创作周期较长,作品存证容易被篡改,原创性难以确保,从而导致数字创意创作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的问题,团队运用图像生成和检测网络技术、深度哈希类中心图像检索技术和大模型微调技术成功建立了“云图链数字创意生成与保护平台”,平台集合“版权存证、创意辅助和查重报告生成”三大功能,全面保护数字创意作品的版权,为用户提供侵权检测和维权手段,促进数字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团队已与学校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广州市天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及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多家政企事业单位洽谈合作,以此保障项目的可行性和前瞻性。


项目名称:模出精度--微流体抛光技术赋能模具微结构高效精密制造

项目负责人:黄慈聪

团队成员:马潼欣、邓泽新、臧淑贤、胡菀倩、周蕙雅、唐丽、黄思诗、柳馨媛、林殷铧

指导老师:付有志、张帆、朱奕玮

项目简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许多领域对精密机械零件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其功能性表面的表面精度及粗糙度往往具有较高的要求。以对工件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光整加工是此类微结构制造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当精密零件存在深沟、狭缝、孔、棱柱和棱锥等异型结构化表面,且要对这些表面进行光整加工时,因光整加工工具本身的尺寸限制,往往难以接触到待加工表面,难以对全部表面实现均等加工。因此以固体工具为加工工具的传统光整加工方法难以满足当前的模具异形表面光整工作的要求。

本项项目提出的微流体抛光技术是利用具有磨削作用的固体颗粒与粘性液体混合构成固-液两相磨粒流,利用高压驱动微流体高速流动,实现微细结构化表面的抛光。通过反求设计约束模芯来约束微流体流动,以实现对结构化表面进行微力微量的可控抛光。该技术的特征在于:高压驱动低粘度微流体,带动固体磨粒高速运动,实现表面材料去除;另一方面,将湍流流态下的微流体通过约束模芯与待加工表面形成的约束流道,使流道内磨粒流的流场受约束模芯的控制。流场中的磨粒在各个方向上反复摩擦、撞击、微切削加工表面,形成磨削作用。


目名称:锂硫电池——储能领域安全大容量快充新势力

项目负责人:黎浩泓

团队成员:廖晓彤、何梓星、苏泓文、王焯、张洁榕、邱甜、陈洽

指导老师:曾帅波、吕洲

项目简介:

新能源技术已经成为持续改变世界能源格局、开启全球各国碳中和行动的关键手段。储能技术是实现上述新能源领域变革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是未来能源系统具备柔性、包容性和平衡功能的软链接关键节点。其中,电化学储能蓬勃发展,装机量增量逐年递增,到2030年预计电化学储能装机量达110GW,占比44%。但是市面储能电池良莠不齐,无法满足应用需求。本项目通过三项核心技术,研制出安全大容量快充锂硫电池,满足储能行业应用需求。

2022-2030年,电化学储能年复合增长率约33.7%。2022-2030年,累计储能装机约113.36GW,储能时长按2h,则储能容量为226.72GWh。储能系统单价1300元/kWh计,则市场规模为2947.36亿元。2022-2030年,新增储能容量约1095GWh,储能系统单价1300元/kWh计,则市场规模约1.42万亿元。从上游企业采购原材料,自主加工锂硫电池,以B2B模式经营,按需定制销售给下游企业,下游电池模组企业再销售到应用端:用户侧储能。预计2027年营业额达6272.5千万元。


项目名称:锦锂护航——新型锂硫电池的引领者

项目负责人:潘惜园

团队成员:伍巧婷、谢歆瑜、陈卓艺、何心悦、柳澍蔓、任焯贤、赖柏元、刘家良

指导老师:曾帅波、黄毅、杨馥莉

项目简介:

临近空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已成为航天大国战略博弈的新领地。临近空间飞行器主要是以光伏-蓄电池作为电源系统(即白天由太阳能进行供电并将电能储存,夜晚由蓄电池供电)。储能系统因技术难题、重量较大、成本较高成为临近空间飞行器持久驻空飞行的关键和瓶颈技术,本团队突破性研究制备的双掺杂空心球形Ti02(DHT)作为高负载锂硫电池的模型,研发出能量密度高、制造成本低、环境友好和适温性良好的新型锂硫电池。我们团队的锂硫电池正极研发技术已申请了国内以及国外的相关专利2篇,锂硫电池技术相关专利6篇,拥有丰富的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支撑,同时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省级一等奖,与一家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现阶段,我们研发出的2016式纽扣电池,经在广州艾普斯科技有限公司测试,相比传统的锂电池扣式电池在性能优化上高出5%-50%,成本降低了13%-23%。本团队在锂硫电池研发方面的技术突破,解决了硫化锂易溶解、易迁移引起的穿梭效应等技术限制,将有效赋能动力驱动和动力储能市场,有效推进锂硫电池市场普及进程。


项目名称:中国可穿戴系统的赋“能”者

项目负责人:阮方圆

团队成员:黄琳、李琳、张倩婷、林洁、林聪蕊、洪倩、张豪旋、李津杰、蔡钊彦

指导老师:付比、许鹏程、白路

项目简介:

中国可穿戴系统的赋能者,作为发电系统提高可穿戴设备电池续航能力,在通常的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上健康监测和GPS定位模块是耗电量最高的,在特殊极端环境容易没电的情况下可以持续供电。压电纳米发电机和太阳能薄膜在固体电容下可持续供电,提升可穿戴设备电池的续航能力。是针对婴幼儿,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科考或登山等无法及时给设备充电和人身安全易受到外界侵害的人群量身定做的一款可以自驱动供电且实时测心率并具有定位监控报警防丢的智能产品。压电式纳米发电机科学地融合了太阳能膜覆盖在手环表带的内外外表面于表带工作,实现双源供电等技术。基于手环低功耗,压电纳米发电机和太阳能光板实现自驱动,解决了目前市面上智能手环在危急无电情况不能使用的痛点。再加上GPS精准定位和心率脉搏检测,遇到心率异常等突发情况自动发出GPS并主动报警。帮助佩戴者有效地防止走丢和遭遇意外情况而无法自主报警。我们在发展项目功能的同时,也拟计划与各大智能手环产品公司达成合作,如苹果,华为,小米等,产品的自驱动和心率监测发送GPS自报警特色能使其智能手环在得不到及时供电的情况下仍具有基本功能。


项目名称:i职推——面向职教的一站式就业匹配与职能提升平台项目负责人:程伊琳

团队成员:方皑莹、温衡宇、蔡美玲、陈洁、罗洪强、胡峻涵、许泽填、王景仁、易慧欣

指导老师:刘兰、蔡君、陈小花

项目简介:

本项目融合多数据源采集引擎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求职画像构建模型开发的面向职教的一站式就业匹配与职能提升平台,采用了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采集学生36个互联网平台授权信息和针对企业的用岗需求以及高校所提供的高质量就业个性化信息)与基于深度学习的劳动力品质分析技术,提取包括个人毅力、技能性态、性格倾向、政治态度、价值取向和职业理想等劳动力品质标签,建立学生劳动力画像标签,形成就业指导报告,为在校大学生、中高职业学生、相关技术人员等提供职业教育方面的人才匹配、职能提升服务(精品课程学习,引入企业培训第三方服务等),实现了科技与职业教育结合,多方的联动,进一步助力职教毕业生的求职就业为实现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让人才不再怀才不遇,让人才为社会所用。


项目名称:风叶卫士-风电叶片故障监测修复一体化践行者

项目负责人:王荣昌

团队成员:陈宝琳、周树昌、李啸宇、郑艺维、钟晓文、何芷昕、袁湘

指导老师:卢海洲、叶晨、赵利

项目简介:

本项目聚焦风电叶片的故障监测与修复,通过耦合风电叶片基体材料和预应力处理的镍钛合金丝,利用具有线性应变-电阻关系的镍钛合金丝,结合阵列式定位方法,实现风电叶片故障区域的监测与精确定位。同时,本项目设计脉冲电流发生与控温装置,探索利用镍钛合金丝的超弹性和形状记忆性能原位修复风电叶片故障区域的路径,旨在为风电叶片的故障监测与修复提供新方法,解决当前风电叶片运维所面临的故障诊断难、修复成本高、服役寿命短的三大难题。保障风电叶片的稳定服役与寿命,促进风力发电绿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项目旨在实现海上风电叶片故障诊断修复的一体化,大幅提高风电叶片的使役寿命,达到国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项目名称:智舸云养渔—开拓智慧养殖管控一体化的新蓝海

项目负责人:张均均

团队成员:陈瑞华、廖佳佳、罗秋兰、林增耀、陈嘉乐、韦智聪、卢浩楷、林俊铭

指导老师:詹瑾、赵慧民、邹新貌

项目简介:

本项目致力于研发一种面向新能源的智能水产养殖无人船,提供一套智能投喂、智能水质监测的渔业养殖管理智慧控制系统,具有自动撒药、自动投喂、水质监测等功能,以解决现有设备投料方式过于简、投料不均、物料用量过多以及易给水体造成污染的难题。目前,项目已获得授权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EI论文2篇。团队在拿到一手资料的同时,也让渔民学到更加科学的养殖知识。目前已在珠海、湛江等地试点20余村,帮助56户养殖户。应用范围覆盖208个鱼塘,覆盖面积达5160亩,含水质数据点95.9万个,开展养殖和技术交流会216余场,参与人数约4000人次,跟书记开展思政交流会43场,参与学生约2200人次。同时在基层村委的大力支持下,项目积极开展科学养殖技术交流会达200余场,培养80多名渔户,得到渔民的普遍认可和感谢。项目获得两企业460万的投资意向,为进一步研发和落地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项目以乡村振兴和科学养殖为目标,致力于在渔业领域取得更多的实践成果和社会影响。


项目名称:诗性乐教--中小学430诗歌艺术教育践行者

项目负责人:吴卓玲

团队成员:任真、闫婷婷、黄泽星、陈俊希、李文博、郭炎熙、陈泳杰、陈梓涵、陈心妍

指导老师:苏玲芬、邓兰、王蕊

项目简介:

本项目秉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宗旨,依据中小学艺术核心素养实现“诗性乐教、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本项目致力于做好中小学下午4:30兴趣课堂的艺术培训服务,开展中国诗词、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培训课程,包括中小学合唱课程、中小学诗乐舞、器乐演奏等课程。本项目基于艺术培训的市场需求,自主研发中国诗词音乐核心课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我们的项目也为偏远地区提供优质、专业的课程服务,落实振兴乡村,服务社会。


项目名称:抓马教育——基于“兴发·共融·共创”的音乐课本剧培训先行者

项目负责人:宋怡卉

团队成员:邹韵、常嘉桐、林怡涵、武艺芳、江嘉琳、刘思琦、温小仪、黄碧艳

指导老师:邓兰、苏玲芬、陈伟伟

项目简介:

“抓马教育”是一个以音乐课本剧培训及资源检索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工作室,是广州富玻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投入建设的一个项目。工作室以教师培训、430服务、剧本资源售卖为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兼顾社会服务功能,无偿在乡镇中小学开展公益展演师资培训。近年来,“抓马教育”在教学研究方面,以国家级重点课题、省部级课题、市级课题为依托,共发表音乐课本剧、音乐教育培训相关论文11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并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立项;在社会实践方面,工作室成员多次在全国各地开展讲座、师资培训,单次线上讲座观看人数超过10000,受益总人数超过30000;并在中国大学MOOC、学习通等工作室推出相关课程;公众号“音乐教科书谈”累计阅读量超过8000;先后前往广东省多所乡镇小学公益演出,举办两场大型音乐课本剧演出和比赛;工作室自编自创自演的音乐课本剧曾参加“第四届全国金画眉少年儿童戏剧教育成果展演”“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展演活动并获奖。


项目名称:輶轩使者——面向海外潮人的语言教育践行者

项目负责人:陈依依

团队成员:骆芸、李万河、袁晓佳、李兴莲、黄咏楠、李天宇、刘欣、陈仲渠

指导老师:梁嘉乐、许婉虹

项目简介:

輶轩使者团队,致力于打造一个服务于海内外潮人的语言教育平台。项目根植传统文化土壤,传播潮汕声音,对内融通利导、同频共振,密切海内外同胞的情感联结;对外用传统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发出时代强音。本项目建立了一个数字与实体相结合的语言教育平台,采用B2C商业模式,为全球有学习潮汕方言需求的用户提供高质量、体系化的课程以及独特的文化体验。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等因素,语言经济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我们以潮汕方言为切入点开展调研,获得了多个海外潮汕商会的支持与肯定。同时,团队也希望借乡音传承之机,强化海内外潮人的情感联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有众多方言的国家而言,不同层次的语言战略无论对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大学生,我们怀揣热爱同时也肩负使命,希望能以潮汕方言为例,为更多的方言保护与推广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项目名称:方碳云算——能碳数字化管理赋能实体经济绿色转型

项目负责人:刘佳音

团队成员:陈泽军、黄月胜、田文福、刘洁、洪琪琪、李逸淇、沈海锐、陈伟濠、陆淳鑫

指导老师:李江涛、黄海燕、张红强

项目简介:

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推进,实体经济需要进行绿色低碳转型,能碳管理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背景下,方碳云算团队开发出以碳排放管理为核心的能碳数字化管理平台,结合LCA模型和IPCC计算方法等核心技术,利用管理信息集成和零碳方案制定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企业、政府提供能碳管理“一条龙”服务。同时,为了让全民低碳惠及你我,我们开发出碳普惠小程序,以市场化方式、数字化手段全方位助力“双碳”之路。

在社会实践方面,三年来方碳云算始终俯下身、沉下心前往各地进行调研和学习,并组成“授硇以渔一乡村碳管家”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广东省湛江市硇洲镇人民政府结对,制定了专业化、定制化的低碳减排绿色方案,助力当地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在落地应用方面,我们为机电企业大舜通风提供能碳管理和碳计量编制服务,帮助风电企业上虞风机进行产品碳标签编制。同时,我们携手花都区人民政府,参与完成花都区绿色金融“十四五”规划研究报告。我们在粤北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韶关粤北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的多方牵头下,签订粤北竹林产业合作协议,将在未来持续探索粤北竹林的碳汇功能与生态价值,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团队成员拥有专利、软著、课题等共计22项,多学科、交叉合作,立志保障最优质的服务。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碳”索绿色未来,让青山变成金山,方碳云算一直在路上!


项目名称:匠心数藏——做非遗数字藏品的践行者

项目负责人:孙萱

团队成员:黄榕梅、张兆基、谢海斌、曾子珊、邓咏艺、谈天淩、张茹、陈禧淳、江漫纯

指导老师:邓文杰、杨文超、黄海燕

项目简介:

本项目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宗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导向,以非物质传统文化为基础,采用多元数字化创新模式,以“数字藏品”完成传统非遗文化与数字化的融合创新,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非遗技艺文化。

现已研发出两大项核心产品数字藏品、实体藏品。自主研发釉色五十余种、并获取独家外观专利近30项,发表核心期刊4篇,发布相关课题3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同时还荣获国内外多项奖项。以传承非遗技艺文化,打造优秀国家品牌为己任,重点开展陶瓷技艺文化领域。在瓷器教授、专家们的带领下,编写数字非遗陶艺教程,开创全新非遗技艺模式,组织300余次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培训人数8000余人。

本团队已与多家相关企业签订合作意向,获得相关公司提供设备、平台、顾问等支持,并获取意向订单共计约50万。目前团队已发行105套普通数字藏品,37套定制类数字藏品,合计累计订单量达1248单,累计销售额达146,050元,销售产品获得购买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一致好评,定制类产品的精美程度也深受客户喜爱。


项目名称:留住乡愁——构建客家文化传承与传播新范式

项目负责人:刘格拉

团队成员:黄唯航、陈盈、刘芳君、卢倩儀、李海韵、李熙妍、徐紫微、张宇、吴浚源

指导老师:陈菊芬、张俊竹、林华林

项目简介:

梅州画里客韵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法人:刘格拉)创立于2023年12月5日,是一家全部由本科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建立的,以设计能力为核心,以开发和销售客家文创产品为主营业务,经营范围涵盖客家新媒体宣传、客家美育课程、客家风情体验设计、客家文艺活动策划等,专注于传承和传播客家文化的公司。

文脉寻根,生生不息,唤醒城乡深处的客家文化记忆。为响应和践行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文化发展道路,项目以“侨”为“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尤其是在海外客家人中的传播。项目以让人们记住乡愁为切入点,通过“客家文化符号设计、客家乡音传播设计、客家特产包装设计、客家文创产品设计、客家风情体验设计”,以“看到、听到、尝到、触到、感到”五个视角对客家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设计,探索出客家文化“新五感”的设计模式,以五感方式触发人们文脉寻根,唤醒城乡深处的客家文化记忆,形成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的措施,促进海内外同胞文化统一战线的形成。


项目名称:一工一坊——非遗技艺传承与传播的践行者

项目负责人:虎鑫

团队成员:冯婉仪,蒋天伟,刘晓蓉,何园,熊靖琳,陈娜,李佳圻

指导老师:樊蓉,王羊羊

项目简介:

本公司致力于落实:企业液态联合非遗大师、高校平台,优化配置三方资源。 非遗技艺人才、文化驱动设计人才联手设计产品,将非遗工艺品从作品转化到产 品,企业以文化包装产品,使非遗文化创新设计产品转化为商品。打造非遗文化IP,拓张销售渠道通路,将非遗文化创新产品与非遗文化IP接入文创、文旅、文 娱三大文化产业,融汇岭南地区非遗技艺所地的非遗产业链,推动非遗文化产业 可持续发展新生态,打造“一工一坊”品牌×非遗技艺的产业集群平台,提高经 济价值、实现公司运营和发展的资本循环。团队旨在梳理岭南地域特色非遗技艺 传承与传播的运营模式,为岭南地区非遗文化产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加速乡村地区和传统地区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凝练校、企、非遗大师 三方链接优势联合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创业思路,实现三方合作互利,为地域特色的非遗产业发展,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


项目名称:醒时舞中国——创新思维助推中国式“非遗”舞蹈腾飞

项目负责人:孙嘉林

团队成员:成都、叶曈曈、郭卓凝、卢昱、徐晓薇、林昕、欧阳可雪、宋思瑾

指导老师:刘春红、张明、陈晓桁

项目简介:

醒时文化有限公司以“焕新岭南传统舞蹈,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宗旨,取名自“醒狮”的谐音,意在能似东方醒狮一样,把岭南传统文化用焕新的方式唤醒在岭南一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式“非遗”舞蹈。“起舞非遗梦,醒时在岭南”便是团队根植于心的品牌理念与内核。

醒时文化有限公司,是致力于以“舞蹈+文化”IP助推岭南舞蹈腾飞的中国式先锋舞蹈品牌!团队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针对岭南传统舞蹈现存传承难、传播难、转换低的三大问题,推出韵舞社(岭南舞蹈韵律操)、云舞集(数字化舞蹈影像)两大产品,打造“舞蹈+文化”IP。并于主流媒体平台打造多媒体矩阵,建立广阔的学习与传播平台,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品牌多元化功能互补和链条延伸,推动文化国际化传播,以“舞蹈+文化”双向赋能乡村振兴!


项目名称:轻团旅行——大学生旅游新业态的先行者

项目负责人:郑海蓝

团队成员:卢睿、郑安琪、叶丽梅、江棟、刘畅

指导老师:唐金稳、张广珍

项目简介:

轻团旅行是一个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新业态旅行平台,致力于通过旅行模式创新为同学们提供廉价、便捷、具有高社交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旅行服务。目前,轻团旅行主要有拼团旅行、义工旅行两大主营业务,以APP为载体提供市场服务。目前,轻团旅行项目在两大主营板块已实现多次有效服务运营:

①义工旅行:通过与旅游城市或美丽乡村等地的需求进行对接,招募相应符合条件的在校大学生为当地提供旅行协助、乡村振兴、文化宣传等义工服务,激发大学生用所学所会提供实践价值,同时当地为学生提供食宿等服务,便利其沉浸式的旅行计划,从而达成互利互惠的义工旅行新模式;

②拼团旅行:是一个利用私域流量传播,以“拼多多”营销模式运营的大学生旅行拼团平台。在商家端,我们通过庞大稳定的校园私域流量(超两万活跃大学生用户)带来的议价权与多个收费景区、汽运公司、保险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景区和交通方面得到了明显的门票和汽运的成本优势。在客户端,我们通过

每周更新的旅行活动、社交活动(如撕名牌、飞盘、篝火晚会等游戏)来吸引大学生参与,此外还通过拼团模式为需要实践的同学提供相对应的对接活动,让同学们能够游有所学、游有所得。通过轻团TV社媒ip在全平台建立自媒体矩阵进行宣传和品牌形象塑造,在广师大等多所高校的学生圈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粘性较大的客户群体。

通过截至2023年10月, 轻团旅行的市场范围已经包括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南洋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且拥有一个超过两万人活跃用户的自营私域流量平台。在业绩上,轻团旅行累计介绍义工旅行10人次,拼团发团四次,服务大学生超过120人,营收超过20000元。


项目名称:振兴乡村,青云直上——做农业社会化服务践行者

项目负责人:尹怡

团队成员:苏颖妍、张仪、叶芊妤、王嘉佳、张嘉文、邝心悦、张雨珊、张悦、李学

指导老师:卜质琼、赵剑冬、张家博

项目简介:

本项目于2019年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初创阶段自主开发了“三下乡”资源库——“益青云三下乡资源共享平台”。我们致力于云享下乡资源,建设美丽乡村,完成超过100个三下乡团队的资源整合,推动80多个农村地区与大学生三下乡团队达成长期的合作,助力乡村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

项目团队于2022年成立了广州市益青云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并开拓直播电商、品牌打造、新媒体宣传等业务板块,创新性地提出“地方政府+高校团队+资源平台+涉农企业+农户”五位一体模式,四方优势互补,以电商平台搭建、特色农产品销售、为乡村农产品打造特色品牌IP等形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团队目前搭建了专业工作室与校内直播基地,配备无人机、直播一体机等专业设备、自研专售特色农产品的“京襄云品”小程序正式运营。团队与白云区江高镇镇政府、阳江市阳西县边海村等达成校地共建合作;与京东(钟祥)数字经济产业园建立了产学战略合作;与湖北丰荼科技有限公司、阳西县强农粮油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展开了广泛密切合作;与阿里数字乡村等3个知名直播基地达成合作,团队还与广东韶关、贵州望谟、湛江草潭镇等多个地区的农村达成直播合作,建成了9个乡镇直播合作点。


青春不息奋斗不止

前进的道路没有终点

思维的转动永不停歇

望广师大学子们

基现状阔新路

为奋斗的火炬再添新焰